您的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王恩哥:空谈误业,实干兴校

时间:2013-03-22

2013年3月22日下午,我校召开全校教师干部大会,宣布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王恩哥教授担任我校校长。这位谦和厚重、低调务实,在中国和世界物理学界有重要影响,在北大师生中拥有极好口碑的物理学家,从周其凤校长手中接过校印,正式就任建国以来我校第十一任校长。

一、我国中青年一代最具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之一

2010年3月,时任我校物理学院院长的王恩哥,应邀在国际最重要的物理年会——美国物理学会年度大会上作题为《中国物理:过去十年和未来十年》的主题报告,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受邀参加美国物理年会已属不易,能代表中国在这个世界最重要的物理大会上作主题报告,在当今华人物理学界寥寥可数。

王恩哥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在纳米新材料探索及其物理特性、原子尺度上的表面生长动力学以及受限条件下水的复杂形态等方面做出了有重要影响的工作。他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80余篇,其中在Science, Nature,PNAS(注:美国科学院院刊,世界顶尖期刊之一),Physics Review Letters(世界物理学顶尖期刊), J. Am. Chem. Soc(世界化学界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论文被SCI引用大于7000次,h因子45。他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80余次。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的讲坛上,都曾不止一次留下他的足迹。

用物理学界行内人的话说,这个成绩放在世界任何一个顶尖大学或科研机构,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正是由于科研上的重要贡献,他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世界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德国洪堡研究奖、美国IBM Faculty奖、美国斯坦福大学“GCEP”学人等国际物理界公认的重要奖项或称号。2010年,他被授予全国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二、艰辛的童年,不屈的意志—— 一步步走向北大

1957年1月,王恩哥出生在辽宁沈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小学和中学时代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中学毕业后,他下乡作了知青。1977年10月,国家正式恢复高考。消息传来时,王恩哥正在地里和乡亲们忙着秋收。他面临一个难题:来农村两年多,他被大家推选为知青点点长,眼下正值秋收,他不能带头请假复习。而完成秋收后,留给王恩哥的只有不到一个月的复习时间。

1977年12月初,王恩哥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全国考试。他每天早上要走8里路,从所在的大队步行到公社的中学参加高考。考试结束后一段时间,成绩在县城公开张榜,队里的会计进城经过时并没有找到王恩哥的名字,回来安慰他来年继续努力。临近春节,王恩哥到县城坐长途汽车回家,不甘心的他又跑去看榜,结果发现自己的名字被误写为“王思哥”。

1978年,王恩哥进入从小长大的辽宁大学学习物理学。本科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被保送攻读硕士,之后又交流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这个机会在当时极为难得。1987年9月,王恩哥考入我校物理系,师从章立源教授攻读博士。

三、名门后学、奋发向上——在北大的博士求学

章立源的导师是物理学界大名鼎鼎的王竹溪先生。王先生以严格著称,章老师对学生也如导师一样严格。每周一次与王恩哥的谈话,章立源先生都认真准备。老师的高标准与严要求深深影响了王恩哥。读研期间,很多同学考虑中途出国,或者弃学从商,王恩哥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他全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在很多人转变发展方向时,他已经在国内外的重要期刊上发表了数篇论文。1988年,他被邀请参加在印度新德里举办的国际晶体材料研讨会,这在当时国内的在读研究生中非常难得。

1990年7月,王恩哥从我校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答辩会上,来自中科院物理所的王鼎盛院士对王恩哥的论文爱不释手,经他力邀,王恩哥来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1月,王恩哥又到法国里尔表面与界面实验室,跟随导师Guy Allan从事博士后研究。初到欧洲,王恩哥很快融入到研究工作中。他白天如饥似渴地听课、听讲座、参加讨论班,晚上大量阅读书籍、文献,一做起来,经常会通宵达旦。Guy Allan教授特别欣赏这个聪明、勤奋的年轻人,将自己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交给王恩哥。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王恩哥发现了一个更加开放的问题,并顺着这个思路解决了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令导师Allan赞叹不已。某种意义上,王恩哥所做的工作比之前交给他的题目更有意义、也更具生命力。

在法国从事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后,王恩哥又应邀赴美国休斯顿大学做副研究员。1995年,王恩哥已经在物理领域陆续做出了一些引起国际同行认可和关注的成果。

四、赤子之心,科技报国——中国科学院首位吸引回国的“百人计划”学者

上世纪90年代初,文革造成的人才断层初现端倪,科研大军中,真正一流、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年轻科学家寥寥无几,而发展中国家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于是,一项旨在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培养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计划在中科院启动了,这个计划也被称为“百人计划”。 当时,回国的留学生很少,社会上流行一种只有二三流的研究者才会回国的说法,而此时的王恩哥在美国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1995年,王恩哥正在美国休斯敦大学宇航外延生长中心(SVEC)从事研究。当时的一个项目是研究如何把一个分子束外延生长系统直接用飞船带到外空去,然后在那里生长半导体薄膜材料,再把材料运回来进行分析,为未来的应用做前期的科研铺垫。这项工作当时很受美国政府和工业界的重视。但是,一封封来自国内的信逐渐改变了王恩哥的想法和之后的道路。

王恩哥的邮箱里收到一封来自中科院物理所人事处的信。信的大概内容是中科院即将启动“百人计划”,而之前在物理所做博士后研究的出色表现使王恩哥成为他们推荐的首要人选之一,物理所非常希望他能回去。

王恩哥为人真诚热情,总是希望能够尽量帮助别人。所以,当收到国内来信后,科研任务繁重的他还是认真回复了来自物理所的每一封邮件。经过多次交流,物理所诚意邀请王恩哥回来看一看。1995年1月,王恩哥回国访问。回来的路上,他第一站停在日本,第二站停在香港,第三站回到北京。飞机上的王恩哥凝视窗外,思绪万千,这三个地方都在邀请他,但他内心还是想回到北京。

经过实地访问,王恩哥被中科院物理所的诚意打动了。回到美国后,王恩哥与在美国物理学界富有盛名的朱经武教授交流了自己的回国感悟。听完王恩哥的话,朱经武说:“我看你就回国吧。你要真想离开美国,就回中国,其他哪儿也别去了。”朱经武的这句话,说到了王恩哥的心坎里。就这样,1995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请名单里出现了“王恩哥”的名字,当大家还在议论“他在国外混得这么好,肯定不会回来”时,王恩哥已经在大洋彼岸开始收拾归国的行装了。

王恩哥即将回国的消息传出后,美国一些报纸,包括华人报纸和《人民日报(海外版)》都刊登了这一消息。1995年6月5日晚,在中国驻美国休斯敦总领事馆里,总领事亲手将一块“赤子之心 科技报国”的牌匾赠给王恩哥。在这次专为他举办的欢送会上,有来自休斯敦地区华人界的学者和留学生二三百人,其中不少人仍对王恩哥放弃在美国的工作、婉拒其它亚洲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邀请很不理解。王恩哥没有过多解释,只是说“回国是爱国的一种表现,但不是唯一的表现。大家如果在国外把工作做好,对中国的帮助也会很大。”这番话让现场在座的人们深有感触,大家纷纷鼓掌为他送行。

五、刻苦努力,天道酬勤——“711”房间的主人

1995年8月,王恩哥只身一人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成为中科院物理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员,他也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第一位从美国招聘全职回国的青年物理学家。

1995年回国后,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还比较差,为了节省经费,他与同事们一起动手翻修实验室,往墙上刷浆的工作都是自己亲手干。而落后的硬件背后,更是无形的科研实力差距。在物理学界,能在《自然》、《科学》、《物理评论快报》等期刊上发表文章,是科学家和他们所代表的研究机构科技实力的一种标志。离开美国,王恩哥下定决心:在国内,同样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他依然坚持多年来的工作习惯:每天7点到办公室,晚上11点后离开,节假日也从不例外。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711”,这也正是他为勉励自己在物理所办公室上选定的门牌号。

六、年轻有为,脚踏实地,带领中科院物理所走向世界一流

1999年,受科学院党组的委托, 42岁的王恩哥成为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所长。物理所历来是中科院的科研重镇,王恩哥身上的担子很重。刚上任时,老一辈的科学家已经退出科研一线,而中青年人才队伍还没有成长起来。作为物理所的主要负责人,如何吸引和凝聚最优秀的人才成为摆在王恩哥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他利用每年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等各种机会举办人才招聘会。在人才方面,王恩哥始终坚持以诚相待的原则,一批很有国际影响力的物理学家在他的感召下陆续来到物理所,这里的青年人才队伍也在宽松、热烈、团结的氛围中不断成长。谢心澄、薛其坤、张杰、高鸿钧、彭练矛、俞大鹏、闻海虎、方忠、夏柯等当今一大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汇聚物理所。这里呈现出高端人才聚集、青年人才涌现的发展态势。

在做好人才工作的同时,王恩哥勇挑重担,带领一班人在物理所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在学科布局、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和完成国家急需的重大科研任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公认的成绩。王恩哥多次强调,基础研究领域没有世界第二,只有世界第一,物理所的人不能满足于国内最好,更要努力在全世界做到最好。在前辈事业的基础上,王恩哥和同事们将物理所的未来引领到了一个国际化的新起跑线上。离任所长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已经成为中国物理界实力最强,并在世界上广受认可和尊重的科研机构。这些成就的背后,无一不凝聚着王恩哥8年来几千个日日夜夜的辛劳付出。

在繁重的管理工作中,王恩哥也丝毫没有放松对科研的投入。只要处理完公务,他都会呆在实验室或与学生、同事讨论。2007年,王恩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我国物理学届仅有的几位50岁之前就当选的中科院院士之一。

七,再回母校,力创北大物理新的辉煌

2009年,王恩哥再次做出一个出乎众人意料的决定:回到母校我校担任物理学院院长。外人觉得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他怎么会放弃已在中科院获得的领导岗位,来到物理学院院长这个级别低得多的位置呢?虽然这一次又有人说“王恩哥不会回来”,但他还是回来了。王恩哥是认真的,在接受这个任命后,他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辞去了中科院的所有行政职务。

2009年11月,王恩哥正式到物理学院上任。北大物理在当年的学科评估中滑落到全国第三。工作之初,王恩哥就开始深入系所、走访调研。他到学院的各个单位、学生宿舍和实验室学习调研,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座谈,了解他们最真实、最迫切的想法,为北大物理学院的发展勾画宏伟蓝图。

“思变”是王恩哥在物理学院走访调研后最深的感受。办公空间紧张更是长期以来困扰物理学院发展的一大难题,王恩哥听取学院内部的不同意见,组织开会研究讨论,决定在原物理大楼顶层加盖一层。另外,他力促再建一栋面积为2.5万平米的物理新楼。有人因分配问题提出不同意见,王恩哥在领导班子讨论基础上决定:调整新物理大楼的结构,将教学、科研、行政分开,切实提升工作效率。这项工作于2010年2月启动,12月已经初步完成物理新楼的图纸设计,2011年底,北大物理大楼加盖工程全面展开,预计到2013年北大物理百年之际物理新楼将完成主体工程。 “这将解决科研实验室紧缺这个多年遗留的问题,改善了教学科研环境。”物理学院副院长龚旗煌说,“他处事有很强的原则性,非常果断,从不拖泥带水,很负责任。”

如何吸引和凝聚最优秀的人才是摆在王恩哥面前的重要课题。有了解情况的老师跟王恩哥说:“老王,我们没法跟人比啊,人家来一个人给十万年薪,还给房子,咱们就五万,还没房子。”王恩哥听了斩钉截铁地说:“以前一年可能进几个人,现在一年少进,把待遇集中用!” 为了把好人才关,2010年初,他组织成立了物理学院招聘委员会,委员会由学院里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上的九位教授组成,经初步筛选的应聘者除了提供简历外还要与九个教授逐个谈话,最后在招聘委员会上作报告,通过委员会答辩和院学术委员会答辩后才能引进。

为了吸引优秀人才,他利用出国参加学术会、校际交流等各种机会招贤纳才。2010年,他利用去波士顿访问的机会,在哈佛大学为大气科学专业考察几位优秀的青年学者。上任后,北大物理学院引进了五位“千人计划”学者和数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为了进一步活跃北大物理的学术氛围,王恩哥提议设立“我校百年物理讲坛”,他利用各种机会邀请了五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来校交流,特别邀请他们与本科生交流座谈,面对面地介绍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科研心得。他利用自己在国际物理学界的影响力,建立起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合作,比如,物理学院与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在北京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与哈佛大学、德州大学和莱斯大学探讨联合培养研究生等。

2009年12月,王恩哥召集学院十几位青年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决定要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学术论坛,为青年教师搭建学术交流和锻炼的平台,形式与国际上的研讨会接轨,最终确定为每年春秋两次的“青年格致论坛”。王恩哥在会上确认了第一次论坛的时间和召集人,还组织了两次论坛筹备汇报会。为鼓舞士气,他在首次格致论坛上作了特邀报告。通过一年来的两次论坛,约有三十位青年教师登上讲坛,用英语向同事们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通过青年格致论坛,年轻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院也从中选派优秀的报告人去美国和欧洲参加学术会议。“一年来,物理学院对内对外面目一新,教师们心气上升,对物理学科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龚旗煌说。

已经很多年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了,有两次王恩哥半夜突然醒来再也无法入睡,他想着物理学院的发展,每件事情都要操心。他本可以不再承担如此的压力,但他接受了这份信任和重托,就决心把它做实做好。令人振奋的是,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北大物理学科已经重回全国第一。

回北大后,王恩哥还兼任研究生院院长。为了促进学科交叉,开拓学生视野,他在周其凤校长的支持下推动开办“才斋讲堂”,主要面向全校研究生,每学期组织8到10次系列学术报告,打破以往教学体系中的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的格局,邀请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进行讲座。从设计Logo、课程内容定位、主持和主讲,王恩哥都亲自参与。“感觉他是一个精力特别充沛的人,没有架子,总是虚心倾听他人并且以身作责、平易近人。”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贾爱英说。

2010年3月到5月,他还集中对中文、外语、法学、考古等九个院系的53位老师进行访谈,了解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听取院系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座谈中能当场回答的他都及时解答,不能回答的事后也都在调查了解清楚后给予及时回复,有的他还会亲自写信讲明来龙去脉。在他的带领之下,北大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八、重任在肩,加倍努力

由于在物理学院和研究生院工作期间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2011年1月,王恩哥再一次勇挑重担,担任我校副校长、教务长,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主管全校教学、科研这一学校重要领域。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几年来他以身作则,感召一批顶尖人才加盟北大。谢心澄(现任北大物理学院院长),陈东敏(现任北大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牛谦(现任北大量子材料中心主任),汤超(我校—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委员会主任)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近年来先后加盟北大。更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6月,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教授全职加盟北大,担任我校讲席教授,具体参与北大物理学科的发展。

在吸引顶尖人才的同时,他还特别注重对中青年优秀人才的关注与培养。2011年,学校出台了《我校实施“青年千人计划”暂行办法》,为今后有力吸引和凝聚中青年领军人才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布局和推动学校“2011计划”,在他的具体领导下,我校牵头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成为首批接受国家考察和认证的协同创新中心。

九、认真思考,凝聚共识,推动北大新一轮教学改革

“教书育人始终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走访调研,王恩哥开始大胆尝试实行新的教改。经过长时间多方的学习和调研,他率先提出“小班课教学”理念并在全校试点。试点院系按照小班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5人的要求组织教学团队,并选派院士、资深教授、千人计划学者等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课程主讲教师和小班研讨授课教师每周须留出不少于2小时的答疑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学业指导。

通过全校本科战略研讨会和全校教学工作会研讨,并经过学校大规模的讨论,小班课教学的理念在全校基本取得了共识。2012年9月,我校正式开始试点小班课教学。

在2012年全校教学工作会上,王恩哥指出,小班课教学的根本一点,就是要向全校师生发出一个信号——学校要在教学上下大力气,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头等大事。在具体实行中,王恩哥认为“小班课教学”要努力达到“五个改变”: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留下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实现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互动,共同学习知识;

改变陈旧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老师也要学习提高,大班小班老师共同研究制定进度,选取更多的参考教材和文献,增加课程的挑战性;

改变过去在培养过程中总是老师在做主导,建立教师坐班制,实行固定答疑时间,提倡学生主动上门请教,通过以学生为主的切磋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与社会沟通的能力;

改变过去只有期中/期末考试一种模式,通过增加平时成绩,培养学生平时自觉学习的习惯,从各个环节考核教学的质量;

改变教书和读书是分立的,让老师和学生成为终生的朋友。这五个改变哪个都能不少。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师生们普遍反映,小班式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更具适应性和个性化的教学,增强了师生间的联系和互动,能够更好的发现和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提升了学生的接受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由于提供了更优质的教学资源,为课程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性。

作为院士,也作为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领导,王恩哥始终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他每年都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物理学专业基础课。北大许多讲座等的教室中也多次留下他的身影。

在北大工作的几年里,他不仅以卓越的管理才能获得师生的肯定,而且还以出色的学术成就赢得大家的尊重。自2009年以来,他与学生/合作者又发表了十余篇高水平论文,包括1篇Science,6篇Nature(子刊),1篇PNAS,1篇PRL,2篇JACS等。同年,他获得了全国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何梁何利科技奖。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和亚洲计算材料科学奖(ACCMS)。

十、“恩哥老师”的个人魅力:他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在北大,熟悉他的人都喜欢称他为“恩哥校长”或“恩哥老师”,他被大家公认为有“大家风范”,“务实”,“低调”,有“真正的实干精神”。

他很喜欢跟学生在一起,学生有什么事也特别喜欢跟他聊。每天忙完学校各种公务后,晚上他会一个人在实验室里继续进行科研,或与学生开讨论会。北大的学生经常在食堂、图书馆、教室看见他的身影。

“王老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生活作风,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和对科学的不懈追求,是我生活上和科学研究上的一面镜子。” 现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的张广宇在他的博士论文的感言中写到,这篇由王恩哥指导的博士论文2006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学生们喜欢跟着王恩哥,觉得特别“带劲儿”。“他从不会当面批评人,只会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张广宇回忆说,“只要你踏踏实实干了工作,王老师就会肯定。如果荒废了,自己站在王老师面前都会觉得不自在。”

学生们的成绩是王恩哥最高兴、最自豪的事。王恩哥先后指导了28名研究生,他们毕业后多位直接去哈佛、斯坦福、伯克利等国际顶尖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在国际舞台上竞争毫不逊色。他的学生从事科研的比例相当高,现在还有20位左右在世界各个大学和科研机构工作,好几位已经获得终身职位。每次提到自己的学生,王恩哥的自豪溢于言表,“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是我生命和工作的延续。”

2010年3月的一天,当北大物理学院2008级本科生毕震打开电子信箱时高兴得叫了起来:他早上才给王恩哥院长写去一封邮件,晚上就收到了回信。毕震今年选修了王恩哥专为本科生开的选修课《表面物理》,信的内容主要是想跟老师探讨一下课程和物理学研究的一些问题,没想到王恩哥在繁忙的工作中回信答应了他的请求,还主动跟他约了时间。毕震和另外四位同学相约来到王恩哥的办公室,经过对课程的交流以及一些问题的探讨,王恩哥邀请几位同学参加他的研究生组会,还于4月份组织同学们去他的表面物理国家实验室参观。这样,每周一晚上8点,每周五上午10点,这五位本科生都固定参加王恩哥的研究生组会。“他总是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讲得简单易懂,而且科研大局把握比较准,同时还了解实验以及工业界的需求和科学前沿的潮流,我们受益匪浅。”参加组会的2008级本科生曹霆说,“王老师非常平易近人,跟他相处我们没有压力。”

2011年学院毕业典礼后,王恩哥被一群学生团团围住,结果同学们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一幅大家用心包好的书法作品,上面写到:“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2007级物理学院本科生”。这幅书法作品,现今挂在王恩哥的办公室里,它表达了学生们对“恩哥老师”发自内心的尊敬,也鞭策他更加努力地教书育人。

2012年,在他的指导下,元培学院本科生曹霆作为第一作者科研文章在《自然-通讯》杂志发表,后来在王恩哥的推荐下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深造。

“用学生的话说,王院长就是物理界的‘大牛’了,但是他非常关心青年学者,也非常谦虚、严谨。”物理学院凝聚态所表面物理实验室、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教师胡宗海的研究方向也是表面物理,目前正在与王恩哥在二维石墨稀研究上进行合作。“他最让人佩服的就是在繁杂的管理工作之外还能坚持做出一流的科研成绩。他精力充沛、充满热情,跟他共事会被带动着充满斗志和热情。”胡宗海由衷地感慨。

“往事无须多纪念,神州来日尽春光”,这是王恩哥很喜欢的一句话。2013年3月22日,王恩哥正式就任我校新一任校长。他将面临一个更加光荣的使命和挑战——如何带领我校这所百年名校走向世界一流。多少年来,王恩哥始终坚定执着,脚踏实地。在就任校长的讲话中,他如此说道:“空谈误业,实干兴校。我会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校发展当中,做一个尽心、尽职的校长,以最大的热忱和负责任的态度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编辑:拉丁

Baidu
sogou
Baidu
sogou